当前形势下民企的务实选择——兼议民企生存环
日期:2025-08-21 09:11 / 编辑整理:富玺家族办公室
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,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成长的过程。而且不同阶段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家。
改革开放初期,在商品短缺的时代,有胆识的一批人利用商品在不同产地的差价,当“倒爷”赚的盆满钵满。同时期养车搞运输的,成为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福利房改为商品房后,从事房地产、建筑,包括做建材等相关产业的企业家成为“新贵”。
再往后就是我国加入WTO后,一大批出口型企业,利用国际大循环,创造了世界工厂的奇迹,造就了中国天量财富。
再后来又有一批互联网、高科技人才成为佼佼者。
然而,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,中国也不例外。
增量经济转变为存量经济,数量型经济必然向质量型经济过渡。当换档期遇到美西方通过贸易战、金融战、科技战打压时,我们无法避免遭遇当前的困难。“口罩”只是加重了程度,而非主要原因。因此,“口罩”结束并未发生人们企盼的复苏景象。
房地产下行对经济形成了巨大的拖累。资本市场永远的三千点,让投资人失去了信心。国内消费不振,出口预期不好,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。CPI长期在零轴附近徘徊,PPI已长达三年负增长,通缩已然成为现实。更让人担忧的是就业形势,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常态。
面对如此局面,企业家应做怎样的选择呢?
企业家们应当有几个基本认知:
首先是,大部分民企是靠传统产业起家的,传统产业的民企老板,如果按过去的做法或者经验,现在重新创一次业不一定成功。虽然说他们很优秀,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。马云、王健林再搞一个阿里巴巴,再搞一个万达也很难成功。基于此,民企老板继续创业时应格外慎重。现有企业如果还盈利,可以继续维持。如果不是朝阳产业尽量找机会转让出去,能被收购是最好的选择,尤其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。
其次,传统民企可以也应该升级但不宜盲目转型。新技术,特别是AI智能化,能够提升生产效率,这是传统产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
再次就是二代接班问题。创富一代主要是60后与70后,现在已经或正在到了向下一代交班时间节点。然而二代们的接班意愿并不强。一方面有意愿接班的占比不是很高,另外即使有意愿,真正有领军才能,带领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并不多见。不是二代不优秀,是时代变了,商业模式变了。如果二代接班可能性不大,创业一代必须尽早安排企业未来的走向。
另外,民企老板应重点做好资产配置与新质生产力行业的股权投资(甄别好企业,参股这类企业,享受时代的红利)。资产配置不仅要包括存款、保险、基金、重点城市核心区域房地产、黄金等,还要有数字资产(比特币,RWA链上资产等),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不同国别的资产配置。
讨论民企的选择,离不开了解宏观经济,判断经济走向。
我们这两年经济增长率都定为5%。实现5%的GDP增长目标,可以说不会有悬念。但我们的GDP是生产法统计口径,与销售及效益无关。不追求效益的投资拉动,再加上地方政府想办法“统计”,经济增长率几乎没有完成不了的年份。然而大部分民众与企业感受不到经济在增长。也许CPI、PPI、社零数据更能体现经济状况。
过去民企能够发展的原因是经济有大的增量,国企占不满这个增量空间。现如今在总量不变(甚至有所下降)的情况下,处于弱势的民企,经营收缩是必然的。没有了增量,意味着经济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民营经济原有的补位作用基本失去。
我们知道,我们国家是二元经济结构。国企与民企完全是两类“经济物种”。国企可以说是ZF职能的延伸,是计划经济的产物。国企承担着实现国家意志的使命,盈利不是唯一目标。而民企只追求利益,是市场经济的主体。国企民企实质上无法同台竞技。ZF作为裁判员,涉及国企参与的事项时,ZF同时也是运动员,民企如何去与国企竞争?事实上,在工程投标、资源取得、向银行融资等诸多方面,国企具有天然的优势。只要是国企的事,政府官员怎么支持都不为过,关键是没责任。如果是民企,ZF态度完全变样。
面对目前的状况,民企最好的选项要么是躺平,要么是出海。当然也有科技赋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企仍在高歌猛进。但这毕竟是少数。
大家都知道民企的所谓56789,尤其是超过80%的对就业的贡献。两倍于民企体量的国企只贡献了28%的税收和不到10%的就业,但各地仍热衷于国进民退。低效的国企与现实需求形成强烈反差。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,与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,其效率完全不同。前者为国企,而后者就是民企。
民企在生存环境未得到改善之前,出海创业是最优解。特别是到中东与非洲创业。
如何改善民企的生存环境呢?这是个比较复杂,且颇具挑战性的改革难题。涉及体制、意识形态、传统习惯,当然也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。
我们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,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救房地产,救股市的政策,也出台了反内卷的措施,还制定了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。但客观地讲,收效并不明显。其原因,应该是所有的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。我以为最最重要的是,在不改变政体的前提下,像越南一样加大改革力度,适当借鉴哈耶克思想,限制公权力,调整国企与民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,至少满足CPTPP的加入条件。具体措施可以是:
1、逐步将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民营化,只保留涉及国家安全的军工、航天、能源等央企,给民企发展创造空间。
2、将反腐与建立容错机制并重,同步改革监察制度,让监察法纳入刑诉法规制。
3、改革土地制度,让包括农村宅基地的土地使用自由流通(帮助农民增收),释放土地流转带来的巨大红利,创造市场增量。
4、推动投资拉动模式向消费拉动模式转变(短期内中央政府举债,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)。
5、将以管理为主的ZF职能真正转变为以服务为主。除了治安税收、环保等特殊领域外,尽量少介入经济事务。严禁突击检查企业,尤其是服务行业。
6、创造宽松的舆论氛围,无论官媒还是自媒体,要允许不同的声音,允许批评ZF。
7、让法治落到实处,真正建立私有财产保护制度,要让民企有安全感。
8、针对美元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重构,让人民币真正国际化(虽然难且有风险,但到了闯关的时候了)。
9、研究经济理论,不要再固守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理论。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时代应该有不同的治理模式与指导思想。
10、改革户籍、财税、社保、教育、住房等制度,同步进行机构改革,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,减轻民企的税负。
上述改革任重而道远,我们已经看到了上层的决心,希望在路上。到那时民企的投资创业热情会再度点燃。
2025年8月1日
相关内容 Related
- 当前形势下民企的务实选08-21
- 曹德旺境外减持福耀玻璃08-20
- 340亿遗产争夺战:一个商08-20
- 家族财富指南| 2025下半场07-18
- 家族财富的终极“隐身术07-08
热门内容 Top Content
- 爱迪生+韦尔奇的合体王传01-04
- ChatGPT有多风光,元宇宙就03-21
- 对话美国家办从业者:“11-23
- 投资一定是追求大格局上09-14
- 香港逆转新加坡有戏?10-17